全球不法碳交易 詐欺情節有如好萊塢電影

資料來源:https://ctee.com.tw/bookstore/selection/810075.html

 

對大多數尋求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其他溫室氣體(GHG)進入大氣的決策者來說,以市場來解決氣候問題,一直是最中意的工具。碳交易有時稱為排氣交易,在這一行之中,參與者「在排汙交易(cap-and-trade)的格局下進行交易,或者動用信用額度(credit)來支付或抵消溫室氣體排放。」公司行號取得許可,得排放定量的二氧化碳到大氣。假如公司排放在限額內,他就可以銷售信用額度;假如他排放超過許可,就必須購買額外的許可,來支付超排。這是靠著購買「單位」(unit)來辦到,每單位等於一噸二氧化碳。碳市場管理機構分配或拍賣排放許可。

歐盟排放交易體系(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)於二○○五年推出,很樂觀──而且沒料想到他監管薄弱的體制,竟提供大好機會給犯罪活動。天真到讓歐盟付出五十億歐元以上(大約六十五億美元)的代價,很可能肥了犯罪分子、恐怖分子、網路駭客及貪腐的銀行人及交易員。歐盟最大的損失發生在法國,總計大約十六億歐元。

誠如有位評論者巧妙指出:「換言之,想拯救世界跟想賺錢根本是兩碼子事。比他人更快看出這一點的,莫過詐欺犯。」參與這起龐大詐欺的人駭入電腦的碳信用額度登記處,申請名實不符的增值稅給付,還付款給空殼公司。碳市場的虛弱之處,難以在這一節文章描述完全。國際刑警組織相信,規模一千七百六十億美元的碳市場,面對其他種犯罪入侵也很虛弱,比如證券詐欺、轉移不實報價,還有販售根本不存在的碳信用額度。

二○一六年春天,德國檢方備妥並散發一張布告,宣稱一名巴基斯坦男子伊克巴爾(Mobeen Iqbal)二○○九年八月到二○一○年四月間,以增值稅詐欺,導致德國政府損失一億三千六百萬歐元。他的公司群把免稅碳信用額度,由一個歐盟會員國賣到另一個會員國,再把含增值稅的碳信用額度轉售給別地。接下來,這些詐欺犯要政府把自己從未繳付的增值稅退還,收入口袋後人間蒸發。39有個詐欺專家說道:「這樣做順利得叫人稱奇,而且與理直氣壯要求退稅幾乎無法分別。」

懸賞布告凸顯了這種交易是透過德意志銀行的員工進行的,該行再度現身於不老實的買賣。七名銀行經理人挨告。法官在判刑時宣稱,他們投入「一種犯罪生意的模式」。足足五年,那些銀行行員處理騙人公司的交易,「要不是沒做足功夫擋下他們,就是對那些交易是設局來詐騙稅務當局的『明顯跡象』裝作沒看見。」盡職調查不是什麼難以執行的事。有家假公司的地址,距離法蘭克福市德銀總部,只消走路五分鐘就到了。德意志銀行為這些不法退稅案繳了二億二千萬歐元的罰鍰給政府。但被告只有一人判刑坐牢,那位五十五歲銀行經理經檢方認定為「指使年輕同事參與騙局的老大」。

一起發生於英國及義大利的碳信用詐欺案,顯然注資給恐怖主義。阿梅德(Yakub Ahmed)生於巴基斯坦,住在英國普雷斯頓(Preston),義大利政府指控他詐欺義國增值稅達十一億五千萬歐元(二○一○年約合十五億美元),據說他透過行賄基金及投資於杜拜洗這筆錢。二○一○年,英、美聯軍突襲介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山區的塔利班基地,戰鬥員在撿拾的文件上發現阿梅德的名字及公司,跟這個巴基斯坦人掛鉤的關係變得顯而易見。米蘭檢方相信,這些資金轉投入中東地區,以掩飾注資給伊斯蘭極端組織。

另一起發生在法國的碳信用詐欺案,那一群犯人是有組織的國際不法分子,角色五花八門有如好萊塢電影。他們生活奢華,沉迷於豪華轎車、旅遊及享樂。一位擁有稅務詐欺背景的老大,在這起龐大詐欺案中扮關鍵元素。這批共犯來往於法國及以色列,據說付款並招待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(Benjamin Netanyahu)。經過多年偵辦,法國在二○一六年夏天起訴主犯米朗(Arnaud Mimran),還有主要負責洗錢的穆里(Mardoche Mouly),此人已然逃獄。第三名共犯蘇艾德(Samy Soueid)二○一○年死於幫派火拼。穆里二○一六年夏天逃亡時被判有罪,跑路幾個月後,年底從瑞士被引渡回去。十多億歐元的詐欺案損失,法國政府沒取回多少。

其他參與碳信用詐欺的人,包括詐騙集團及駭客,這些人由在網路上設立和維持的登記中心竊取碳信用。英國駭客中,有一名中學中輟生、三十二歲的貝德斯(Matthew Beddoes),他以前交易偷來的信用卡;三十八歲的蘭德哈瓦(Jasdeep Singh Randhawa),此人出生在萊斯特郡(Leicestershire),以前走私香菸。他們想加密進入設在德國波昂的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登記中心(UN Clean evelopment Mechanism Registry, UNCDM),結果失敗,雙雙被英國法院判刑。

有位助惡的波蘭人叫克拉普奇(Jaroslaw Klapucki),他開了家交易碳排放的經紀公司。他遭法國法院定罪的原因,是協助六家空殼公司銷售一億一千七百多萬的排放許可,但並未檢查那些公司的稅務是否按步就班。

透過網路販售的小規模龐氏騙局,哄騙投資人入局購買捏造的碳信用。這種犯罪的獲利,經追蹤流往犯罪盈利最愛的地點,比如拉脫維亞、塞浦路斯、杜拜及香港。

與歐洲碳信用市場有關的罪行很廣又五花八門,意味著用紓緩策略來肆應氣候變化,唯有在策略能「防止犯罪入侵」時才管用。不然,這種想拯救世界的重大心血,會繼續遭貪腐及邪惡的非國家行動者劫持,那些人總是在找新的經濟機會。

 

(本文摘自路意絲.雪萊著《暗黑經濟:不法交易如何威脅我們的未來?》,聯經出版提供)